昆明性情
★ 昆明不是"女人"
城市像人,也有自己的性格 。
如果说北方城市西安 、郑州 、哈尔滨 、济南 、太原像个雄赳赳的汉子 ,粗犷而大方 , 那么 ,昆明就是"小家碧玉",纤小而细腻 。
不过昆明人虽然总说自己是"温吞水",但绝不承认自己的城市太"女气" ,可是不久前 ,某报一篇署名陆中煌的随笔《女人昆明》 , 让许多昆明人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 ——
"如果把一个城市喻为女人的话,那就是昆明了 。座落于云南滇中盆地的海拔1895米的"春城"昆明 ,她是那种薄施粉黛 ,处变不惊的女人 。
昆明是一个需要先结婚后恋爱的女人 ,她的爱情要在你倾心相许后才千万倍的炽热。如果只是点到为止,那么你将永远无法理解她内心深处的灯火阑珊和波澜壮阔 。昆明是一个不适合走马观花的地方,她是一个需要"咂摸"才能揣度其丰富内心世界的高原女人 „„„
也许 ,昆明之为"女人"是这样的 ,年龄是祖母,外貌是妻子,性格是情人 ,风俗习惯是孩子 。在你的心目中 ,是蓦然回首的惊奇 ,是回眸一笑的惊艳,是没齿不忘的依恋。这是对"天下第一奇观"的惊奇 ,是对多民族的彩色华章的惊艳 ,是怀旧与向往交织 、梦想与现实共存的依恋 „„„
昆明就是这样一个有滋有味的女人 ,一旦相识,由不得与她两情相悦 ,忍不住为她梦绕魂牵 。就像面对西山美人 ,闻之心动,浮想联翩 ;梦寐思服,追风捕影 " 。
在作家笔下,昆明竟是这样一个有滋有味"女人" ,也许是因为她虽然已有一千多岁的高龄,但在过去若干年中,都悄悄地藏在"深闺"里 ,很少抛头露面 ,故而直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无论中国还是世界 ,"谋面"这位"大家闺秀"的世人终究还是廖廖。
不过昆明人想作特别地补充:昆明城确实有女人般的俊秀和万种风情,但昆明人却是敢为天下先有血性的汉子,昆明人写就的伟绩 ,在中国历史上惊天动地-——
公元 1405——1433年间 ,昆明人郑和带领大明船队7次远航 ,打破世界航海的历史,成为环球航海第一伟人;
公元1916年末的护国运动 ,云南都督蔡锷将军在昆明首先宣布独立 ,引领全国举起反袁反帝制 、反复辟、反卖国的旗帜,昆明人在蔡将军的旗帜下一路打到川南,与各地护国军会合 ,阻挠了袁世凯的皇帝梦,缩短了中国封建帝制的历史路程;
公元1933年 ,昆明人聂耳在上海创作《义勇军进行曲》 ,1949年 ,这首歌被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
公元1938年"五四"在昆明城西开课的西南联大 ,至1946年"五四"停课 ,整整8年间 ,共培养人才2000余人 ,杨振宁 、李政道 、钱钟书、朱自清 、华罗庚 、周培源等享誉世界的著名人物,均曾做过昆明人 ;
公元1945年,昆明爆发了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第一次大规模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 "一二一"运动, 3万昆明学生宣布总罢课 ,提出立即停止内战、撤退驻华美军、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等口号 ,使坚持内战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上陷入不利的境地„„
这就是昆明人。有男子汉血性的昆明人 。
★ 小城故事多
昆明在北京人、上海人 、广州人眼中,只是个边远的小城市 。然而,740年前,昆明在一位世界伟大的旅行家眼里,却是一个“壮丽的大城” 。
公元1284年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翻山越岭从大元京城来到一个隐居在深山中的城池——当时的鸭池城,也就是现在的昆明城 ,这个边远的城池被一个碧波浩渺的大湖包围
着 ,城池繁荣而和谐 ,在青山绿水中透出一种特别的灵气 ,这位来自欧洲的旅行家在旅行日记里记录下了她——“壮丽的大城”。
有经济史专家证实,这座马可·波罗惊愕的“壮丽大城”,鼎盛之时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地位 ,并不亚于今日的上海 。
公元2004年5月 ,一位已过古稀的美国老人 ,带着他20岁的孙女和他已故的父亲60年前留下的122张老照片来到昆明 。这些珍贵的照片,是这位老人的父亲 ,美国陆军昆明172医院院长克林顿·米莱特上校二战期间在昆明服役时拍摄的,照片记录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昆明市井生活 ,街道 、寺庙 、民生 、民俗。
格瑞格·米莱特老人是带着父亲的遗愿来到昆明的 ,那位美国陆军上校希望在有生之年再来昆明的愿望 ,只能由他的儿孙来完成了。格瑞格圆了父亲的梦 ,却没能找到当年他父亲工作和生活过的医院。
因为60年间,昆明城市发生了巨变,长大了近四倍,就像一个女孩 ,一点点地长大 ,越来越漂亮而成熟。米莱特上校照片上那些低矮破房子,早已被高楼大厦比肩接踵地取代了 ,那些古老的青石板路也早就用钢筋水泥铺盖 。别说从未来过昆明的格瑞格 ,一位从昆明到美国留学十多年的朋友 ,回到家乡,想找回过去住过的长春路花园巷,竟也成了朋友们笑柄。
有人说 ,认识一个城市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街上游走,至少半天 。
行走在昆明的街上,你才会感到这个城市是色彩构成的 ,无论春夏秋冬哪一个季节,几乎每条道路两边都有鮮花盛開。近几年,繁华的街上出现了一个个微型的公众公园 ,园里是一块块绿色的草地 ,孩子们在绿草上追逐嘻闹 ,老人们在椅子上休憩聊天,这样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这个城市装点得其乐融融 。
1933年,国际建筑协会通过了世界第一个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 ,提出城市的三个基本要素:绿地、阳光和空间。
这三个要素,昆明有两项在全国领先 。
有这样一组数字:
昆明市城市绿地近8年新增2303公顷 ,城市绿地率已达31.80%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9.41平方米,这两项指标已经达到并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
根据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昆明2003年一年的检测结果表明 :全年365天中 ,昆明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63天 ,轻微污染仅有两天。 为此,在这个城市,空气一年四季都是透明的 ,阳光每天都那么明媚 ,每一片花瓣上都沒有尘土 。
虽然今天的昆明城比起北京、上海 、广州,算不上什么“大城”,但它的“壮丽”风采依然。
★昆明无“根”?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 ,《昆明日报 》两名记者在昆明街头拦住了30位过往的路人 ,开口就问 :“您是昆明人吗?” ,“我咋个会不是昆明人?”被问的人一头雾水 。原来 ,这两名记者是在随机抽样调查常驻的昆明人当中究竟有多少原籍是昆明。调查结果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 。
在这次被调查的市民中 ,年纪最大的是位离休干部78岁 ,最小的是个高中生17岁 。在30个被调查对象中 ,即便本人的出生地是昆明 ,只要追问起他(她)的父亲 、爷爷、爷爷的爷爷 ,竟没有一个是昆明人 。
昆明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移民城市,昆明城里几乎没有原住民。
在一本发黄的历史资料上 ,我终于找到了依据 :1910年,昆明城内只有居民6127户人家 ,居民71614人 ,这些居民中绝大部分是移民,最多的是来自四川,其次是来自湖南。
再往下查阅那时昆明人的族谱才知道 ,原来昆明人的祖先大都是移民 ,从早先随庄蹻入滇的荆楚将士,到明朝大将傅友德率的30万步骑进云南 、沐英清移400万内地农民入滇;李定国起义带来的10万农民;讨伐吴三贵的数十万清军 ,再加上历朝历代被朝廷官府流放到云南的文士官僚 ,这些人组成了最早的昆明居民。今天的老昆明 ,大多是这些“移民”与当地世居部落和民族相融合的后代 。
近现代历史上 ,昆明还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抗战爆发后 ,大量人口迁入后方昆明 ;解放战争和平解放昆明后,二野四兵团数万官兵留驻昆明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大批技术工人从内地迁入昆明支援三线建设 ;改革开放后 ,更有几十万四川、浙江农民工进昆明 。
昆明是一座真正的移民城市 。除了历史资料 ,记者的随机调查 ,就是一个当下的实证。 有专家认为 ,昆明文化 ,本质上就是“移民文化”。这种移民文化意味着它有一个广博的胸怀 ,它没有沉淀的传统 ,没有陈腐的文化包袱,它善于包容一切外来的文化。
这种“包容心”,曾使昆明上演过一场十分不光彩的“对外开放”的历史闹剧——
1905年 ,高举反帝大旗的义和团起义还余音未了 ,距北京数千里的昆明主动禀报清廷,要求自辟商埠向“洋人”开放 ,主动划定以得胜桥、塘子巷一带为中心,东到状元楼,西到三节桥 ,南到双龙桥 ,北到桃缘街口,大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为英法“租界” 。自此,在中国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昆明,却成了一个主动向西方“开放”的城市 。
从上世纪初起 ,与洋行、洋货一同源源不断进入昆明的 ,便是来自当时号称“世界帝国”的英法文化 。直到今天,昆明街头还残存着法式米黄色的建筑 ;直到今天 ,法国人修建的滇越铁路依然还在运行米轨列车 ;直到今天 ,昆明依然保留着欧洲以“公斤”为进制的单位„„
据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昆明有钱人家的子女留学比例在当时中国首屈一指,即使是现在 ,一些少数民族土司的后裔依然能够操一口流利的牛津英语 。
有专家说,昆明文化没有“根” ,但奇怪的是,没有“根”的昆明人, 乡土情结却超过“根”深蒂固的内地人。走遍中国,到处是四川人 、浙江人、河南人 、东北人,你是否见过哪个城市有上百或上千的昆明人在那里常驻?
昆明人总爱把一句既是调侃又有些自嘲的大实话摆在嘴边:“昆明人是家乡宝”。有人曾作过调查 ,10个昆明人中 ,9个都不愿意去外地,剩下的那1个 ,在外地溜达一圈 ,最后还是要回昆明 。因为在他们眼里, 昆明才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无论是气候还是食物 。不信如果你在省外或国外见到一位昆明人 ,你问他最怀念什么?他一定会告诉你 ,一是昆明的气候 ,第二就是昆明的小锅米线。
正如昆明诗人于坚所说的 :“昆明是一个对身体而不对野心有益的城市,一个充满生活之欢乐的天堂。一个存在主义者 ,一个享乐主义者 ,一个古典主义者 ,一个李渔式的人物会选择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