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文科综合上册十月月考试题
文综质量检测
政治科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
1 、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是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表现在
A.文化的发展是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同步的
B.文化对经济 、政治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
D.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政治
2、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文化是人天生就有的
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3、成语“耳濡目染”表达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
A.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B.深远持久的特点
C.潜移默化的特点
D.鲜明的民族性的特点
4 、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5 、关于文化遗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②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 、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
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 。这说明()
①中国文化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②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文化交流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
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 。这启示我们()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
8、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A.接受良好的教育
B.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C.参与文化活动的能力
D.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9、同样是吃西餐,法国人是夸奖着厨师的技艺吃,英国人注意着礼节吃,德国人考虑着营养
吃,意大利人痛痛快快地吃……这说明
A.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B.不同国家人民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迥然不同
C.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D.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10、下列属于文化传播的途径的是
①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到岭南②奥运火炬传递
③当今世界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④印刷媒体的推广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 、每年清明节前夕,福建都迎来台胞返乡祭祖潮,彰显了两岸同胞“青山一道共云雨,明
月何曾是两乡”的共同情感 。这说明两岸
A.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B.人民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有着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
C.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D.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
12 、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又要区别真伪 。反对一味因袭。
这对我们进行创新的启示是
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C.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D.发展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二 、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要求紧扣题意,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13 、广东省委 、省政府近日出台《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广东文化发展的新目标和新定位,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广东已经是文化大省,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广东的核心支柱产业,珠三角地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已经提前进入文化消费时代,此时提出“文化强省”目标是水到渠成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加快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有什么重要意义?(13分)
(2)早在唐代,岭南文化就与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和平共处。岭南文化不仅同各种异质文化共存共生、和平共处 、共同发展,而且敢于和善于同异质文化进行直接的文
化嫁接,拿来为我所用。广州人的日常用语就直接吸纳了许多外来的词汇,“打球”说成“打波”,“老板”说成“波士”,小商店说成“士多”,尺寸叫“塞士”,“好开心”说成“好happy”……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异质文化?(5分)作为岭南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应怎样对待各种异质文化?(8分)
14 、广东既是岭南文化的中心,也是移民文化的重镇。近年来,我省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不少成绩,但改革开放以来引进新移民超过三 、四千万,如何在继承与弘扬岭南文化优良传统的同时,创新和发展为“老广东”和“新移民”都喜闻乐见的“新岭南文化”,是全体广东人都不容忽视的问题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推进文化创新?(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如何推进文化创新?(16分)
历史科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均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4分。本大题共48分)
1.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
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到和谐
2.《史记》云:“诸吕作乱,日蚀 、昼晦 。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上述记载
反映
A.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
B.汉代天文学具有很高成就
C.《史记》荒诞不经,缺乏科学精神
D. 理学“正君心”的思想
3.“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
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4.王阳明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根本意图是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克服“私欲”,恢复心体无善无恶的本来面目
D.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5.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 、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
杰出的政治家,赞颂商鞅,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6.右图是2008年1月中国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内
陆冰盖最高点设立的标志“华夏苍穹”,雕塑最
上部是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仪器——司南。下列
对司南以及实用指南针的解释正确的有
①司南最早发明于商代②司南是利用人造磁石制成的③司南为以后中国发明实用指南
针提供了条件④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7.两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与其关系密切的文化现象有
①民俗风情画开始流行②词成为文化主流③瓦肆兴起④杂剧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艺术 。下列
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最早形成于北京地区
B.由元杂剧直接发展而来
C.清朝时期成为广泛流行的新剧种
D.在徽剧和汉剧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9.文学作品能够反映时代的风貌 。如果我们要了解西周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最好查阅
A.《诗经》
B.《离骚》
C.《春秋》
D.《礼》
10.新文化运动前期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B.深入研究并传播马克思主义
C.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
D.较为彻底地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11.下表是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中学堂课程章程中规定的课时情况,表中课程内容的设置体
①添设了西学课程②课程设置比较全面
③经学仍占重要地位④清政府进行彻底的教育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某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A.抗争——摆脱外来的侵略
B.探索——寻找强国御侮之道
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二 、非选择题
13.(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音慧,意为小棺材)。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 。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林纾《畏庐琐记》
材料二《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 、《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 。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 。(6分)
(3)朱熹的学说对中国社会有何消极影响?(4分)
(4)依据材料三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评价儒家思想的?评价是否全面?为什
么(8分)
14.(30分)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回答: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三个派别 。(9分)
(2)概括这三个派别人物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6分)
(3)第⑤位人物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有何特点?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12分)
(4)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中呈现怎样的特点?(3分)
地理科试题
某中学位于26°N左右的大陆东岸,该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对家乡自然地理特征的野外调查中记录有:“……山坡上植被稀疏,山脚下土壤呈红色,pH值约为5左右。在山麓地带沿河谷底部采集沉积物标本,发现从东南向西北沉积物依次以粉砂 、砂、砾石为主……”。据此回答1~3题 。
1.材料中所提及河流的流向是
A.流向东南
B.流向西北
C.流向东北
D.流向西南
2.该地区存在的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物种灭绝
3.经调查研究该地理兴趣小组建议当地政府在山坡上种植
A.天然橡胶
B.苹果树
C.茶树
D.荔枝
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 、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型或月牙型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读图1 、图2,回答4~5题。
4.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A.①
B.②
C.③
D.④
5.鱼鳞坑主要发挥的地质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下图是2005年中国经济全球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分布图,回答6~8题。
6.我国经济全球化水平分布的最主要特点是
A.中、西部的差异明显
B.南、北部的差异明显
C.东北与西南的差异明显
D.沿海与内陆的差异明显
7.新疆较邻省经济全球化水平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资源丰富
B.劳动力丰富
C.工业发达
D.交通区位优越
8.下列地区中,深受世界金融风暴影响的是
A.沿海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示意图”,回答9~10题。
9.④区域不包含的地貌单元是: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盘地
C.吐鲁番盆地
D.柴达木盆地
10.③区域的马铃薯 、豌豆高产的主要原因是:
A.空气稀薄、二氧化碳浓度低
B.雨量充沛、大气保温作用强
C.昼夜温差大 、太阳辐射充足
D.气温偏低 、河流湖泊分布广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结合下图,回答11~12题。
1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的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12.图中A 、B 、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A.A—B—C
B.B—C—A
C.C—A—B
D.B—A—C
13.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 、经济 、技术等因素的改
变而改变 。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6分)
(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4分)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的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 。(6分)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是:
工业结构的调整 。(4分)工业布局的调整。(4分)生态建设 。(4分)其他方面 。(4分) 14.读我国某区域位置与地形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11等积温线资料,≥10℃的积温值太原 (填“大于”或“小于”)石家庄,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地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